“意境,指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情調、境界。明朱承爵存余堂詩話:‘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轍,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辭源》)
“意”是情與理的統(tǒng)一,“境”是形與神的統(tǒng)一。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制約,便形成“意境”。筆者以為,詩歌的意境乃指詩歌本身給讀者帶來的某種氛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詩味”。它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對于作者來說,詩歌的意境,有時就像現(xiàn)代科幻小說中所描述的機器人那樣,其活動對象、范圍、目的等往往是原造者所無法想象到的,甚至是無法去限制它一樣。而且對意境掌握的不同,對主題的理解也自然不一樣。例如:“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卞之琳在1935年寫成的一首名詩《斷章》,也是他的成名作。該詩發(fā)表不久,著名批評家李健吾先生就撰文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但其與作者的自白相比竟出人意料地大相徑庭。故李健吾又在《答〈魚目集〉作者》中寫下了十分精彩的批評:“一首詩喚起的經驗是繁復的……我的解釋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絕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作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边@精辟的言論,在當時起了很富開拓性的影響,使人們對卞之琳詩的認識和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參見《中國詩人成名作品選》,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由此可見,讀同一首詩,不同的人可得到不同的立體感受,即體會到不同的意境。其實,即使同一個人,因心情、知識、閱歷、時間、年齡、地點乃至思維方式等主客觀條件的變化,讀同一首詩,也會有不同的意境出現(xiàn),從而有著前后不同乃至迥異的理解。
就詩的意境構成而言,它可以用一般的白話語言、正常的語法規(guī)范來營造,如雁翼的《在云彩上面》:“我們的工地,在云彩中間,/我們的帳篷,就搭在云彩上面,/上工的時候,我們騰云而下,/下工的時候,我們駕云上天!币环N以苦為樂的浪漫情懷躍然紙上。
詩的意境也可用形象或抽象的語言,打破常規(guī)的語法規(guī)范來塑造,用意象的、隱喻、象征、變形、脫節(jié)等綜合手法加以表現(xiàn)。如龐德的《地鐵站上》這樣寫到:“這些面龐從人群中涌現(xiàn)/濕漉漉的黑樹桿上花瓣朵朵!痹撛娧院喴庳S,就像一顆圓潤的石頭,投進讀者的心湖,激起一圈圈想象的漣漪。
由于人們讀一首詩,首先所總體感覺到的便是詩的意境。自然,一首詩的主題思想也就通過意境的潛移默化來讓讀者品味。換言之,不同的詩歌意境,會給讀者以不同的主題意旨。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意境乃詩歌之魂。對于詩作者來說,塑造怎樣的詩歌意境是十分重要的。誠然,我們應該做到“環(huán)境美”,即多奉獻給讀者一些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健康的、高品位的詩歌意境,使讀者得到美的熏陶。(徐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