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流行當(dāng)下,常常被人詬病。很多人覺得,碎片化閱讀難以讓人獲得書中的精華,長此以往,我們都將淪為電子產(chǎn)品的附庸。這個觀點顯然有失偏頗。
碎片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于一天而言,十分鐘、二十分鐘是碎片,但是于人的一生而言,每一天、每一周同樣是碎片?梢,真正有問題的不是閱讀的方式,而是閱讀的人。
書是任何時間都可以讀的。時間長,可以讀篇幅長一點的書。時間短,可以讀篇幅短一點的書。比如短途旅行的路上,我通常會選擇看一些古人的筆記小說或者小品文。反正文章與文章之間、故事與故事之間是獨立的,看完一篇或者兩篇,覺得眼睛累了,大可以合上書本歇上一歇,完全不會影響對書中內(nèi)容的理解。
當(dāng)然,真喜歡讀書,就算是一個大部頭,我們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把它“啃”下來。這就好像小時候沒有網(wǎng)絡(luò),吃過晚飯,人們就圍坐在電視機(jī)前看連續(xù)劇。連續(xù)劇一般一天播放兩集,當(dāng)片尾曲放完了,就算再著迷,也只能等待第二天。盡管時間不連貫,可這并不影響我們追劇的心情——似乎,正因為沒有一下子播完,人們反而對劇情多了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也多了許多期待,以至于晚上睡覺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想象。如果讀書也能這樣,豈不是很好?
如果今天的碎片時間用完了,我們依然可以忙里偷閑,溫習(xí)已經(jīng)讀過的內(nèi)容,對未看的內(nèi)容展開聯(lián)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時的我們也是一名作家,我們的想法有可能與作者一樣,也有可能不一樣,但沒有關(guān)系,有時候,差異更能激發(fā)興趣和樂趣。
關(guān)于讀書,我們在談?wù)摴湃说臅r候常常會用到兩個詞,“三余”和“三上”。古人為了多讀書,惜時如金,不僅會把“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的時間用上,甚至連“馬上、枕上、廁上”的時間也不放過。這一點,現(xiàn)代人同樣可以借鑒。如果真想讀書,等車的空隙可以讀書,坐在船上、車上、飛機(jī)上也可以讀書,吃飯排隊的時間可以讀書,別人午睡的時間也可以讀書。毋庸諱言,跟古人比起來,今天的人無疑擁有更多的自由。
其實,就讀書這件事來說,與古人相比,今天的我們實在是太幸運了,至少,新媒體的流行就給閱讀帶來了方便。手機(jī)、電腦,閱讀的平臺和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可選的對象范圍也越來越廣。除了實體書,還有庫存海量的電子書,隨時隨地可以看,辦公室、餐廳、咖啡館、電影院的休息室、公交車站的雨棚下……這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是古人所不具備的。
有如此優(yōu)勢,我們更應(yīng)該剔除一些無意義的瑣事,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讀書。事實上,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所謂的“沒有時間”不過是一句謊話、一個悖論,不是真的沒有時間,而是不屑于收集這些時間罷了。因為對我們而言,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能做的事情太過有限,也太麻煩,自然也就沒有那個必要了——反正大把的時間揮霍掉了,也不差這一點了,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私心揣測,這是不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
碎片有大小,每個人可利用的時間也有多少,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條件如何艱苦,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真的想看書,就一定可以有效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
人生路漫漫,與書相伴滋味長。不同的人感興趣的書籍門類有差別,選什么書來讀,我們只需遵從內(nèi)心的感覺即可,不必刻意跟隨大眾的審美,亦不必刻意迎合文學(xué)的趨勢和潮流。讀自己想讀的書,讀覺得對自己有用的書,于一個人而言,意義足夠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