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平凡的世界》里的兩個細節(jié)
我生于鄉(xiāng)下,成長于上個世紀70年代,讀書甚少。直到1995年我才讀到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這部鴻篇巨著影響了我后半生的做人與做事甚至是人生追求,而其中有兩個細節(jié)直到我過了知天命的年齡每每讀起都淚水漣漣。
《平凡的世界》在第8章里寫了這么一個細節(jié)。孫少安在朋友的舉薦下承攬了一個為學校拉磚的活計,在人們的幫助下,在距縣城一中不遠的鄉(xiāng)下找了一個破窯洞安頓下來。破窯洞成了少安暫時棲身的地方,成了他臨時的“家”。每天傍晚,少安拉磚回到荒野中的破窯洞時,在一中上學的妹妹蘭香就把飯做好了,這給孤單、勞累中的少安帶來了許多快樂和安慰。有一天少安回來窯洞里聞到久違的肉香。他忍不住問妹妹:“你做什么飯呢?”
“我割了一斤肉,買了幾斤白菜,還在中學大灶上買了幾個白面饃!碧m香說。
“你哪來的錢?”
“我上個月的助學金省下來三塊半……”
“為什么破費呢?”
“你忘了?今天是你的生日!”
少安鼻子猛沖上了一股辛酸的味道。他蹲在地上,半天沒有說話。他無言地望著親愛的妹妹和她那一身破舊的衣衫。淚水在眼眶里直打轉。
每次我讀到這個細節(jié),我都會想起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句詩:“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起居在這片大地上”。荷爾德林的詩后來又被海德格爾引申為“詩意地棲居”。
熟悉路遙身世的人都知道,路遙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家里生活窘困而把他過繼給了他的大伯,他的親情是缺失的。他刻意寫這樣的細節(jié),無疑是想告訴讀者:人要有個家,要有親情的呵護。而正是在親情的呵護下,蘭香后來考上了西北工業(yè)大學。透過這些描寫,不難看出,路遙對當時的中國農(nóng)村還是寄予極大厚望的。
1980年我高中畢業(yè),和《平凡的世界》里另一個主人翁也就是孫少安的弟弟孫少平應該是同齡人。讓我最不能釋懷的是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第31章中把田小霞也就是孫少平的戀人犧牲的情節(jié)。作為省城書記田福軍的女兒、省報記者田小霞在抗洪前線一邊報道一線新聞,一邊協(xié)助搶險,為了救一個落水兒童,壯烈犧牲。
田小霞算起來還是孫少平的老鄉(xiāng)。田福堂是田小霞的大伯,小霞的堂姐也就是田福堂的女兒田潤葉一直還愛著孫少安。田小霞的犧牲,也許是作者在婚姻中無奈及無力抗爭的表現(xiàn)。田小霞犧牲后,少平在大牙灣煤礦讀報紙時得到了消息,同時,他也接到了田福軍的電報。少平跌跌撞撞找到田小霞家,作者是這樣描寫的“他撲倒在地板上,抱著桌腿,失聲地痛哭起來……當孫少平的哭聲變?yōu)閱柩蕰r,田福軍從沙發(fā)上站起來,靜靜地立了一會,說‘我從小霞的日記中知道了你,因此給你發(fā)了那封電報……’他走過來,在少平頭發(fā)上摸了一下,然后摟著他的肩頭,引他到旁邊的沙發(fā)里坐下,他自己則走過去立在窗戶前,背著他,望著窗外飄落的蒙蒙細雨,失聲哽咽地說‘她是個好孩子……我們都無法相信,她那樣充滿活力的生命卻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讀到這里,再堅強的人也會崩潰。但這些并不是作家要表達的真實用意,作家真正要表達的是下面的細節(jié)。
田福軍說著,猛然轉過身來,兩眼含滿淚水:“不過,孩子,我自己最為欣慰的是,在她活著的時候,你曾給她過愛情的滿足。我從她的日記里知道了這一點。是的,沒有什么比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田福軍從小霞十幾本日記里拿出三本留給少平,說:“這三本是記述你們之間感情的,就有你去保存。讀她的日記,會感到她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孫少平離開田小霞家,他明天要趕到黃原去,后天就是他和田小霞在黃原古塔山后面相會的日子。她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但他還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會!
什么是愛情?巴爾扎克說:“真正的愛情像美麗的花朵,它開放的地面越是貧瘠,看來越格外的悅眼。”如果田小霞不死,我不知道路遙會怎樣去描寫她與少平之間的愛情。八十年代的陜北仍然是落后、貧瘠的。了解路遙的人們都知道,就在路遙創(chuàng)作《平凡的世界》時,他本人的婚姻也亮起了紅燈。其實,路遙并不看好田小霞與孫少平之間的愛情,他兩之間隔著地位、金錢與少平的倔強及自卑。小霞犧牲了,路遙如釋重負,給讀者留下了無數(shù)想象的空間。這也是路遙作為當代著名作家洞悉生活的高明之處。
一個偉大的作家總是背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負重前行。重溫的兩個細節(jié)只是《平凡的世界》無數(shù)情節(jié)里的兩朵浪花,在路遙筆下這兩朵浪花在陽光的折射下更加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讓我們倍感親情的彌足珍貴愛情的甜蜜美好。(陳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