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人天生趨利避害。味蕾上,亦是如此。
舌尖上,何為利?自然是以甜為利。何為害?往往視苦為害。甜食,讓人心情愉悅,這自然被人視為利;而苦味,反其道而行,就算下咽,亦得耐著性子,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可不就是害?
貧乏的年代,對于甜,人人趨之若鶩。小半碗的糖水,都能讓甜味,在舌尖上綻放得燦爛無比,令人從心底,生出對日子真誠而熱烈的感激。日子苦,于是那一點點甜,便顯得尤為可貴。
可富足的年頭,甜越來越顯出了弊端。食甜太多,身形走樣不說,于健康亦是大患。這么一來,甜蜜的世界里,處處都是地雷。一不小心,能讓人吃足苦頭。
于是,漸漸有人轉(zhuǎn)而趨苦避甜。
苦,多半與清火連在一起。苦瓜,苦菜,可敗火清毒。平日里,日子甜,味蕾甜,甜得過了頭,便得來點苦,調(diào)劑一下。飲食如此,人生亦是。
就像有些孩子,從小生在蜜罐里。集幾代人的寵愛于一身,要啥有啥,從不知饑苦為何物。長大了,會怎么樣呢?自私,自我,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因為再這樣的人看來,趨甜趨利是人之本能。放縱本能,這是其從小便養(yǎng)成的習(xí)慣。
飲食與人生,有異曲同工之妙。飲食合理,就得甜苦搭配。人生要健全,也得甜苦交織。所以,就有了吃苦教育。對于生于蜜罐長于蜜罐的人,來點生活的苦,使其知道生活的甜得來不易。這無異于是甜蜜人生中,一劑清毒敗火的良方。
可哪怕是良藥,也怕過猶不及。
就像一個人,身子虛,體弱虛寒。偶爾來點苦,倒也不礙事?扇羰且晃妒晨,太過寒涼,反而適得其反,讓身體更加不堪。
人生,何嘗不是?苦過了頭,容易心生怨懟,怨身邊的人,怨周遭的社會。久而久之,長成了事事都看不順眼的憤青。日子,苦慣了,也就習(xí)慣了苦味。日后,哪怕有甜,可在這樣的人眼里,依舊能雞蛋里挑骨頭,從甜中挑出苦來。
一道佳肴,講究的是搭配,苦盡甘來,苦中帶甜。一個人的人生,同樣也不能盡甜盡苦。一味趨苦避甜,同樣是拖垮人生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