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張買菜回來,抱怨市場上的蔬菜,看著嫩生生,鮮滴滴,卻一點不好吃。
同事小胡聽了,滿臉幸福與自豪地接話:“我家吃的一直都是父母自己種的菜,不施化肥,不打農(nóng)藥,完全自然生長。那西紅柿,沙沙的,汁水滿滿,酸酸甜甜,那才是西紅柿的味道;冬天的蘿卜,水靈靈的,又脆又甜,比水果都好吃。前幾年,我們覺得父母年齡大了,想讓他們把土地轉(zhuǎn)給別人種,到城里來享福,他們就是不愿意來,只同意把糧田轉(zhuǎn)讓出去,菜園地?zé)o論如何也不丟,就是為了自己種菜給我們吃!
小張接著說:“是呀,我媽在自家竹林里放養(yǎng)的雞,什么飼料都不喂,雞蛋從來不賣,我們姊妹幾個,哪次開車回家,都帶很多。那雞蛋比買的雞蛋口感好太多。”
聽了她們的對話,喜歡寫詩的老邱,詩意地感慨:“父母心里,永遠有一塊綠地留給孩子。那里種著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
老邱的話,撥動了我心的琴弦,思念的悲歌在心的琴弦上奏響。
那年,父親突發(fā)疾病,先與母親離世。臨終前,父親囑咐我們?nèi)绾螢槿颂幨,如何孝敬母親;交待母親要好好照顧自己,搞好身體,盡量不給孩子們添麻煩。末了,父親還強撐著,用微弱的聲音跟母親說:“他娘呀,以后逢年過節(jié),給孩子們做面圓子,只能你一個人忙嘍。我也不能幫你添柴,剁餡,團圓子了。你一個人慢慢地做,可不能因為沒人幫你,嫌費事就偷懶不做呀,孩子們都好這一口,外面買的又不好吃! 父親臨終還操心著我們愛吃的東西,讓我們的心為之疼痛。當(dāng)時的情景,至今還深深留在我的記憶里,且永遠不會忘記。
想起曾經(jīng)讀過的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小說寫的是一對窮夫婦,有四個孩子,因為“已沒法子養(yǎng)育這四個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拋棄他們”,他們不得不帶著四個孩子,去北海道找工作。在輪船上,他們遇到了一個大富翁的妻子。這位貴婦人,因為沒有孩子,提出要領(lǐng)養(yǎng)他們的一個孩子做后嗣。
夫婦倆經(jīng)過商量,父親把大兒子送給了這位貴婦人?傻诙烨宄浚赣H又領(lǐng)著五歲的二兒子,去換回了大兒子。他說:“不管家里多窮,我們也該留著大兒子繼承家業(yè),把長子送人,不管怎么說是不合適的。”貴婦人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可是,當(dāng)天傍晚,孩子的母親又領(lǐng)著三歲的女兒到了貴婦人艙內(nèi),要換回二兒子。理由是二兒子的長相、嗓音極像死去的婆婆。把他送人,像是拋棄了婆婆。況且,五歲的孩子開始記事了,他已懂得被拋棄,太可憐。貴婦人雖然有些不高興,但看到母親難過的樣子,也只好同意了。
可是,“第三天上午,輪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時候,夫妻倆又出現(xiàn)在貴婦人的臥艙里,什么話還沒說就放聲大哭。“最后,他們又要回了小女兒。
這篇小說令我感動至深的原因,就是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的父母對孩子那濃濃的愛。
是啊,對于父母,孩子只有生活在他們的身邊,住在自己心里的綠地里,他們才能放心;而對于孩子,父母心里的那塊綠地,就是他們收獲快樂和幸福的沃土。(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