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神話故事啟示錄
《淮南子》善于借用成語典故和神話故事來論“道”說“理”,啟迪人生。其中,《淮南子·地形訓(xùn)》作為《淮南子》中研究古代自然地理、經(jīng)濟地理、人文地理和神話地理的重要篇章,在論述各個原始部落、氏族和邦國的方位時,就從《山海經(jīng)》中引用了“夸父追日”這則神話故事。
“夸父追日”,是一則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古代經(jīng)典神話。這則神話所展現(xiàn)出的崇高美,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千百年來已凝練成中華民族塑造崇高心靈的血脈源頭和精神家園,成為中華民族主流意識的核心價值觀。
“夸父追日”的原典是這樣說的:“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但后世關(guān)于“夸父追日”故事的傳說,比之原典因其文學(xué)性和思想性就精彩多了。
遠古的北方荒野中,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lǐng)名叫“夸父”。有一年,天氣酷熱,驕陽似火,烤得莊稼樹木焦枯,河流干涸、熱死了很多夸父族人。
面對自然災(zāi)難,族長夸父挺身而出,對族人說:這可惡的太陽,要把我們趕盡殺絕嗎?為了族人的生與死,我拼命也要追上太陽,掌控它,讓它為我們造福。人怎能戰(zhàn)勝太陽?族人們都極力相勸,但夸父矢志不移。
于是,夸父懷著雄心壯志告別族人,邁開大步,開始他逐日的征程。夸父穿山越嶺、跨江渡河,跑累了就地打盹;跑餓了打野充饑?涓笐阎鵁o比信念,從東方追到西方,終于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追上太陽;鸺t的太陽在夸父的頭頂上,金光萬道,照耀著夸父高大身軀。
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摘下。可是熾熱的太陽,快要把夸父烤成肉干。極渴極累的夸父,為了自我拯救,不得不離開太陽,奔向黃河、渭水,但喝干了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方奔去,那里有縱橫千里的大澤足以解渴?墒,由于饑渴交加,體力衰竭,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半途渴累而死。
彌留之際,夸父抱憾族人,壯志未酬;秀敝校蛯⒆约黑s路拄著的桃木手杖扔了出去。沒想到,木杖落地之處,頓時生出大片蔥郁桃林,瞬間結(jié)出水靈紅透的桃子?吹酱饲榇司,夸父終于欣慰瞑目。之后的日子,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歇息遮蔭,結(jié)出的鮮桃,讓人們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這就是“夸父追日”神話的原典和傳說,它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內(nèi)容,反映出原始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人與自然天然一體。但,人類從自然中異化出來的那一刻起,就與自然矛盾對立。原始社會,由于人類的智能低下,不足以了解和利用自然,只能服膺自然,受自然的主宰。這時,人與自然處于一種原始的、低層次的和諧。當原始先民們遭受自然災(zāi)難一次又一次的毀滅性打擊、既不甘屈服而又無能為力時,人們就逐漸幻想出有一種超自然的、能夠戰(zhàn)天斗地、抗災(zāi)解難“神”的存在,這種“神”就是他們心中崇拜的圖騰,是他們希望的化身。久而久之,就演變、形成了自然神話宗教和圖騰崇拜的拜神觀念,這是一個時代民族文化的特殊印記。
《夸父追日》這則神話傳說,就是以崇高美的英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與大自然的矛盾沖突!叭肴铡闭f明夸父已經(jīng)追趕上了太陽,并想把太陽抱住摘下,造福族人。他追趕太陽的目的即將達到,這是他以生命為代價而要實現(xiàn)的偉大目標。但終因極渴極累,“道渴而死”,壯懷激烈!翱涓浮钡乃朗潜瘎⌒缘。然而,他最后懷著為族人造福的堅定信念“棄其杖,化為鄧林”勇于追求和實現(xiàn)夢想的執(zhí)著精神,以及他那融入太陽光芒之中的高大身軀,卻又構(gòu)成一幅氣勢磅礴的畫圖,反映出中國古代先民的壯麗人生,啟迪后來人看到追求的價值和希望,又是極其偉大而崇高的。
“夸父追日”神話中所體現(xiàn)出的這種崇高和悲壯,充滿著自覺的生命價值和崇高的人性激情,在看似悲劇的結(jié)局中帶有一種浪漫主義和喜劇的美學(xué)色彩。它通過人與自然的對抗和斗爭以及視死如歸的精神超越,展示出崇高美的核心價值!(張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