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故鄉(xiāng)常常是濕漉漉的。
壽縣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生在壽縣,童年、少年在這里渡過。夏季里,雨水從小巷兩側(cè)的馬頭墻上飛瀉而下,落在青石板上,發(fā)出悅耳的聲音。雷雨過后,小巷靜極了。巷道并不鋪就水泥路面,而是那種青石板。遠(yuǎn)遠(yuǎn)地望去,有點象魚鱗似的,泛著幽光。日子長了,走的人多了,石板被磨的鏡面般。漫步在這樣的石板路上,有一種想赤腳的沖動。涼涼的石板,能夠消褪心中的那點燥熱。這些巷子,蜿蜒曲折,以為很淺的,走走才知道深的不得了。街邊偶爾有些老人在喝茶;蛘邘兹艘黄,下著五子棋。旁邊圍著幾個老人,都靜靜地看著,時而會心一笑,再喝上一口濃濃的老茶。巷子繼續(xù)向前行去,以為快要到頭了,沒想到,眼前一亮,原來竟然是一個古老的城門,石頭的,在風(fēng)雨間不知道孤獨了多少年。歲月已將城墻剝?nèi)?yán)肅的外衣,滿是坑坑與洼洼。長著青苔,還有幾株生命力極為要頑強的樹,就這樣長在城墻上,根扎在那石頭縫里。卻努力保持著抬頭的尊嚴(yán)。郁郁蔥蔥,讓人羨慕。樹的根已經(jīng)將石頭拱出一大塊,倒讓人擔(dān)心了,怕這石頭落下來會傷到人。不過來這里的人很少。應(yīng)該不打緊的。已經(jīng)寂寞了這么久,多的幾日有什么打緊。踏在油亮的青石板上,在城里你無論走到哪個角落,都會感到滄桑的積淀,感受到楚文化的氣息。聽老師說,當(dāng)時會用楚國方言吟誦楚辭的人大約有50余人,如今還有幾人健在?楚文化好比秋風(fēng)中的落葉在動蕩的歲月中凋零。
在我眼里,這朝外用磚石砌起來的,朝內(nèi)用黃土堆成的,共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讓人進(jìn)出的城墻,雖然很多地方偏僻荒涼得有些怕人,可比在我們居住的武裝部大院里玩起來有趣多了。尤其是離我家不遠(yuǎn)的南門城墻,春天來了,城墻上下綠草如茵,各種不知名的小花,黃的,白的,紅的,遍地盛開,我們上槐樹捋槐花,翻過城墻到河灘挖薺菜。夏天到了,白天我們下河學(xué)游泳,晚上去城墻上捉蛐蛐。在秋天,我們打棗子,摸葵花,拾柴禾。玩得最多也最起勁的還是在幾個高大寬敞城門樓上和小伙伴們或埋伏在草叢中,或躲在墻垛后,高喊著“沖呀!”、“殺呀!”,跑上跑下地“打仗”,偶爾還能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一個銅銹斑斑的子彈殼。上了城墻就無拘無束,其樂無窮。許多事情象那漸漸褪了色的日記,越來越模糊了,但現(xiàn)在閉上眼睛,我還能回想起在改建前的南城門和西城門上玩耍的情景,只是無法記起是我上小學(xué)幾年級時,原來和北城門、東城門都同樣有著兩道門的西城門,為了便于交通,被拆除了。在我剛上初中時,南城門也因過于低矮常有汽車無法進(jìn)城而被拆除了。西城門和南城門都改建成了城門洞比原來要高大寬闊得多,也簡單得多的單門了。從那以后進(jìn)出南、西兩個城門是方便了,卻沒有了原來通過城門時的那種歷史感和神密感。讓我不明白的是既然古城墻影響了今天的交通,為什么拆掉城門還要重建呢?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著許多的故事,一個城市的前進(jìn)也都會留給我們太多的歲月烙印。走在這條城中所剩無幾的街道,童年的點點滴滴盡顯眼前,也許是自己想給這座城市留下最后的風(fēng)景,也許是給自己記憶中的記憶尋覓一絲蹤跡?傊环N說不出的感受。改革的大潮無可避免的沖刷到這個古城,眼看一家家老店鋪關(guān)門了;一座座四合院拆遷了;一個個“老正陽”離去了,我總會感到悵然若失。街道取直了,變寬了,平坦了,走起來卻感到陌生了。那些車轍縱橫的青石板哪兒去了?那些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男∽鞣荒膬喝チ?我似乎聽到了被棄置的青石板們的輕輕的嘆息。有時,身邊會飛過一群天真的孩子,望著他們的背影,我擔(dān)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有沒有種下思鄉(xiāng)的病根?
走出家門才知道家鄉(xiāng)對與一個人是什么概念,那是一個烙在靈魂的印記,是一段又一段無盡的回憶,是一根牽著自己的線繩,走得再遠(yuǎn),只要那頭一動還是要回到原地.。
我那藏在思緒里的鄉(xiāng)愁呦,終究不會讓我走出它的視線太遠(yuǎn)……(張紀(jì)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