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滿元
我無法考證火壇這種傳統(tǒng)的取暖工具源自何時。但它們卻群星般閃爍在我童年、少年的天空,照亮了我祖祖輩輩居住的那個名叫黃泥巴塘的小山村。
聽大人們說,離村十多公里外,有個除燒制磚瓦外,還兼燒制火壇的窯廠。我自然是從未去過,但我多次目睹挑著兩大竹籃子火壇(據(jù)說就來自該窯廠)進(jìn)村叫賣的小販。村民們買火壇時,除了用現(xiàn)金,還可用雞蛋、豬毛、雞毛、雞肫皮、鴨毛、鴨肫皮、鵝毛、鵝肫皮等物品兌換。向來未雨綢繆的村民們,一般都會在冬天來臨之前,便儲足全家人所需的火壇。他們深諳:就過冬而言,火壇與柴米油鹽一樣不可或缺。
那時的農(nóng)村,灶膛里燒的都是純天然的柴草。村民們將樹枝、樹根、廢棄木頭等尚未燃盡的硬柴禾,從灶膛里取出敲成塊狀木炭。待天氣寒冷時,用柴草引燃后將其放入火壇。再在上面蓋上一層灰燼,便可用來取暖或烘烤衣物。烘烤衣物時,必須有配套的烘罩——一種用篾編織而成的半圓體狀竹器。有了烘罩的保護(hù),烤干衣物時就安全多了。
記得小時候寒冬日的晚上,母親都先要用火壇將被窩烤暖和,然后再叫我上床睡覺。在溫暖的催眠下,我很快便進(jìn)入了甜美的夢鄉(xiāng)。而每天早上起床時,賴床的我都要等母親將我的褲襪和棉襖在火壇上烤熱乎后,才勉強(qiáng)起床。對小時候的我來說,母愛的味道,有一部分便是火壇的味道。
寒冬時節(jié)晚餐時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冒著熱氣的飯菜,腳穿自家制作的布鞋,放在暖和的火壇上烘烤著,邊吃喝邊聊著家務(wù)事,說說笑笑,溫馨快樂。雖說當(dāng)時并未徹底擺脫貧窮的糾纏,但那仍是我至今體會到的最濃郁的家的味道。
每當(dāng)晴好冬日,總有一群老人,各自腳踏著一個火壇,于冬陽下的某個避風(fēng)的墻角,細(xì)聲細(xì)語地拉著家;蚧貞浿隆D菍懺谀樕系膹娜菖c淡定,只有經(jīng)過滄桑歲月的認(rèn)證,才配發(fā)自內(nèi)心地?fù)碛。在我看來,那也是最地道的故鄉(xiāng)的味道。而母親于冬閑時,用腰上系著的圍裙蓋住手提著的火壇,以免被風(fēng)吹起火星,微笑著去鄰家串門的畫面,給我的印象遠(yuǎn)比羅中立筆下的《父親》深刻得多。
至于除夕晚上守歲時,家人都是手抱或腳踏著火壇,一起迎接農(nóng)歷新年的到來。而我們一幫小伙伴則不時用火壇點燃一炷香,然后用其燃放鞭炮,既烘托了過年的喜慶氛圍,又趕走了不斷來襲的睡意。這無疑成了我記憶中的年味之一。就連正月里姑娘們出嫁,娘家也得配上一個火壇,里面裝上紅棗、花生等,寓意早生貴子,一輩子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便是我從小就沐浴其中的故鄉(xiāng)習(xí)俗。
其實,火壇不是僅在嚴(yán)冬時節(jié)才派上用場。如每年的梅雨季節(jié),火壇便常用來烘干無法晾曬的衣物。尤其是有嬰兒出生的人家,更是離不開火壇。因為即便有太陽,也不如火壇烘干尿布來得快。烘尿布、暖奶水、熱被窩、烤鞋墊……火壇恰似一個默默無語的村民,卻任勞任怨,一專多能。即使為了主人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毫無悔意。
如今,火壇早已被空調(diào)、取暖器、烘干機(jī)等電器攆到了歷史的博物館。但在我記憶的柿子樹上,火壇便是那一個個紅燈籠似的柿子,將我人生的秋天照得通體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