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最富有風味和特色的日子應該是臘月了。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獨特而濃厚的喜慶氣氛慢慢彌散開來,肆意地渲染著周圍。
不可否認,現在的年味雖然越來越淡,和我們童年的臘月氛圍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現在的青少年一代對臘月的概念似乎越來越模糊,但對于中年以上的人來說,臘月是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讓人們將新年的主題溫情地演繹和別致地注釋。
我小的時候,一到臘月,家里就開始漸漸忙碌起來,老屋里儲備的年貨越來越多,正堂朝門口擺放著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桌子下有一壇腐乳,溢出淡淡的清香氤氳著老屋,母親說,過年了吃的多數是大魚大肉,天天吃就膩了,而腐乳正好下引人食欲,很下飯。桌子上井然有序地擺放著裝有花生、糖果和瓜子之類的盤子,留著招待上門來的親戚朋友們。在老式的木窗子下面,有一個竹筐,里面塞滿了母親腌制的臘肉、咸魚、咸鴨等,有太陽的日子,母親會逐一把它們從筐子里拿出來,連同掛在墻上的一串串香腸一起,放在院子里的竹竿上晾曬。
元旦剛過,母親嘴里就時常念叨著“還有多少天就過年啦”,對春節(jié)前的各種忙碌,各種惦記,樂此不疲,幾乎年年不變。臘月初八這天,家鄉(xiāng)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的原料很簡單,無非就是蛻皮的麥子、紅豆、和瓜果煮成,一碗下肚,暖心又暖胃,香甜軟糯的味道是現在方便快捷的罐裝臘八粥沒法比的。
到了臘月二十那天一大早,就有賣糖葫蘆的、糖瓜的、和挑著糍粑的走門串戶推銷過年的小食物,很吸引我們這些頑皮的孩子們。而女人們也開始東家?guī)兔p新被、西家去給孩子趕制新衣服。男人們除了上班,業(yè)余時間幾乎都在家忙著掃房刷墻和其他家務活,那時,總能聽見房道里有人吆五喝六、呼朋喚友,精神倍爽地相約去置辦年貨。沒事的時候,就去串串門子,走走親戚,敘敘舊,然后溫上一壺酒,炒幾個小菜,什么豆腐雞蛋、油炸花生米,青椒炒肉等……圍坐在一起暢談歡笑,劃拳行酒中眉飛色舞,這般美景讓人更加向往和期盼新年的到來。
到了臘月二十三,母親更是忙碌開了,大清早起來殺雞宰鴨,端上糖果瓜餅放在八仙桌上供奉灶王爺。當然,過小年也是我們家不可缺少的儀式,也是我們孩子的節(jié)日,可以盡情地享受瓜果糖餅,開心地玩耍。過小年,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小高潮。從臘月二十六到除夕,年味更足了,母親忙著炸馓子、炸圓子、做雞蛋餅、包包子,這一切做好后,一樣一樣存放好,只等除夕夜的到來。
除夕晚上,游子歸來,家人團聚吃年夜飯。但吃年夜飯前,得先焚香敬祖先,然后放一掛長長的鞭炮,接著關門吃飯。年夜飯十分豐盛,雞鴨魚肉蛋蔬,滿桌杯盞。魚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寓意“年年有余”。其實,年夜飯的食物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意義而近乎神圣,反映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年夜飯吃完,從父母那里討得壓歲錢后,我們便像小兔子一樣跑出門外去玩耍,見到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恭恭敬敬地說一句“新年好”,人家也會很開心地從口袋里掏出瓜子、小糖之類的食物塞給我們。當我們開始聚精會神地觀看春晚時,父母已經端上早已揉好的面團和攪拌好的肉餡為年初一的早飯開始包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