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即將過去,年年又歲歲。
媽媽離開我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沒有了媽媽的年味總是不那么完美。
上世紀(jì)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活雖沒有現(xiàn)在富裕,但物質(zhì)文化生活已漸漸豐富了。小時候,我最期盼過年,有新衣,吃美食。雖然父母工資不高,但過新年時,媽媽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愿望,早早地進(jìn)入過年的各種籌備中,備好豐盛的年夜飯,做好我們的新衣服,買好零食、鞭炮、春聯(lián),一樣都不能少。
過年,媽媽總是最辛苦的那位。從小年開始到除夕,我們兄妹仨就成了媽媽的小副手,也是忙得不亦樂乎,掃墻、擦窗、拆窗簾,洗洗刷刷,在媽媽的帶領(lǐng)和指揮下,窗明幾凈,犄角旮旯一塵不染,擺上幾件新添置的生活用品,此時的家處處充滿了年的味道,喜慶,溫馨。
兒時我最憧憬過年有一套漂亮的新衣服,那時淮濱商場一帶似乎是淮南人的最佳去處。每逢“年貨節(jié)”,許多商戶都齊聚在那里,那是相當(dāng)?shù)臒狒[,可以說吃喝拉撒“一站式”購物。
媽媽總是帶著我去那里陪著她“買買買”,我也是無比的開心。漂亮的衣服是我最期待的,買過后在那幾天里我總是時不時地穿上對著鏡子臭美一番,就盼著大年初一趕快到來,穿上漂亮的衣服走親戚、拜大年,還能得到壓歲錢。我在想著過年的美好,媽媽在屋里忙著準(zhǔn)備各種美食,制作各種餡料,蒸包子饅頭,炸丸子。鍋碗瓢盆交響曲從小年一直響徹到年三十。
年夜飯開始前,外面早已響起了鞭炮聲,從遠(yuǎn)至近。我們兄妹仨提前準(zhǔn)備好了一根長長的竹桿將鞭炮纏繞好,只等媽媽的一聲“可以開飯啦”,我的哥哥迫不及待地點燃了炮竹,我們捂著耳朵聽著霹靂啪啦的炮竹聲,開啟了辭舊迎新的快樂之旅。
年夜飯吃好,媽媽又張羅著包餃子。鄰居小伙伴們已經(jīng)相約出門放鞭炮,此時也不忘“炫富”曬壓歲錢,比著各家好吃的。屋里屋外此時年味更濃了。
而我總是留在家里陪著媽媽包餃子,媽媽做面食的技藝了得,一個人和面、搟皮、拌餡,我和爸爸盡管只是幫著包的份,也不及媽媽的搟皮速度,囤的皮多了,時不時媽媽就停下來包一會。我們要包很多餃子,足夠春節(jié)幾天吃的。餃子包完也接近十二點了,媽媽收拾好了鍋碗瓢盆,外面的哥哥和弟弟玩累了也回到家了。媽媽把新衣服拿了出來,交待我們兄妹仨守歲和初一早上穿新衣服出門拜年等事宜。雖說要守歲,但我們仨總是熬著熬著便各自睡著了。
大年初一,我們早早地起來吃媽媽剛下好的熱騰騰的水餃,接著便穿著漂亮的新衣服去姥姥家。我們的表兄弟兄妹們也陸續(xù)到來,小孩們此時排著隊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準(zhǔn)備好了嶄新的五角、一元錢給我們,這對于那個年代的孩子們來說可是一筆“巨款”。
這種年的味道一直持續(xù)到元宵節(jié)。媽媽早起煮好芝麻餡或豆沙餡的湯圓,每人吃一碗,象征著團(tuán)團(tuán)圓圓。
年,忘不了媽媽忙碌的身影,忘不了媽媽的美味佳肴。
這是年的味道,我從未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