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古城墻始建于宋代,自北宋熙寧年間(1068年)至南宋嘉定12年(1220年),歷時150余年。壽縣古城墻有四座城門,都有內外二門,設置甕城。東城門主門與甕門平行,為東向,甕門北移,偏離東城門中軸線4米。南城門主門與甕門處于同一中軸線上,皆為南向出。西城門甕門北向出,與主門呈直角。北城門甕門西向出,與主門呈直角。人們普遍認為,甕城設置主要有軍事防御和防洪的作用。一方面,若敵人突破甕城,需改變攻擊方向,守軍可乘機關門打狗,甕中捉鱉。另一方面,洪水若進入甕城,巨大的直沖流將轉化為渦流,減弱洪水的沖擊力。
宋代州府城市多有甕城之設,甕城建設已提到國家制度層面,甕城的城門不是隨便亂開的。那么,壽縣四座城門的甕門建筑形式不同,原因何在?
解密之前,先說說《易經》!兑捉洝肥侨航浿,中國文化的源頭。中國古代建筑中“法天象地”“上應天星”“天地合德、四時有序”等城市設計思想,“九宮八卦”的布局觀念,閃耀著《易經》智慧的光芒。例如,北宋都城開封在平面布局上是以后天八卦為依據,將四方、四季、四象融于城門布局之中,城門的名稱多以后天八卦方位來命名。正西方為兌卦,代表秋天,因而西面的門為閶闔門、宜秋門。西北為乾卦,直通天風,因而有“天波”門之稱。正東方為震卦,代表春天,因用“迎春”“望春”之名。正南方為離卦,屬火,四象中為“朱雀”,因而得名。正北方為坎卦,季節(jié)為隆冬,因用“景隆”之名。因此,筆者有理由以《易經》為鑰匙,解開壽縣古城甕門設置這一千古之謎,展示其承載的深奧精微的文化內涵。
古人把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看成是一個有生命的活體,例如一套住宅、一個村莊、一座城市都可以看成一個活體。城市活體像生命體一樣,有一定的結構,有新陳代謝,有生長、發(fā)育、成熟和死亡的過程。古人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生,散則亡。自天地至于萬物,無不氣以生者也!彼陨鷼鉀Q定了人的生命、靈氣、思想品格與智慧。城市亦然,城市就是吸納、藏聚生氣的場所。震卦:在后天八卦中,方位為正東方;在五行中代表木;在季節(jié)中,代表春天;在顏色上,為青色、綠色。木代表生發(fā)力量的性能,表明萬物生生不息。陽春三月,暖風勁吹,雷震而萬物盟動。紫氣自古就是吉祥、富貴的象征,古人認為紫氣從東方而來,故有紫氣東來之說。因此,東門的甕門雖與中軸線北移4米,但與主門同為東向出,意為充分吸納來自東方的紫氣,寓意城市至尊至貴吉祥。離卦:在后天八卦中,方位為正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在顏色上,為紅色;鹁哂袩崃、光輝、上升的特性。南方是陽氣聚集的地方,因此,南門主門與甕門在同一中軸線上,是為了直接吸納正南方的陽氣。同時,壽縣古城建成時值南宋,南宋建都在南方的臨安,南門主門與甕門直通,是為了直通御路,驛道暢通快捷,也表達了對朝廷尊重之意。兌卦:在后天八卦中,方位為正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在季節(jié)中,代表秋天;在顏色上,為白色。坎卦:在后天八卦中,方位為正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在季節(jié)上,代表冬天;在顏色上,為黑色。西門甕門北向出和北門甕門西向出,皆是五行“生、克、制、化”之道的應用,西與北組合就是金與水組合,是相生關系,即“金生水”。西門甕門之所以沒有南向出,是因為南方屬火,火與金相克,即“火克金”。北門甕門理應東向出,北與東組合,就是水與木組合,是相生關系,即“水生木”,但東門至北門段東淝河環(huán)繞,存在不能陸路出行的缺陷。同時,北門甕門西出可直通南宋時形成的“榷場”,承接碼頭,方便交通運輸,貨暢其流。
壽縣古城作為宋朝一個重要“州級”城市,是古人留下的燦爛文化瑰寶,有許多文化密碼有待破譯,深入研究,意義非常重要。(杜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