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去鄉(xiāng)下看望姥姥,正好趕上兒時玩伴小麗新居落成,在她的盛情邀請下,我去吃“進屋酒”。
她的新居坐落在“村村通”公路旁,是一座歐式風格的三層小樓,同樣歐式風格的鐵藝圍欄圍出一方小院,院子里,精心設計了魚池、花壇、葡萄架、石桌石凳。此時,兩株梅花正在盛開,紅艷艷的,滿院梅香。我不禁贊道:“這院子真漂亮!”她一臉得意地說:“快進屋瞧瞧,里面更漂亮!”
走進堂屋,哦,不對,應該叫“大廳”,一股富麗堂皇的“土豪風”撲面而來:大理石地板、落地長窗、紫紗幔帳、水晶吊燈、巨幅油畫、旋轉(zhuǎn)樓梯、全套歐式實木家具,還安裝了一部電梯。各樓層布局講究、分配合理,樓頂還有一間陽光房,真好!我調(diào)侃道:“這是別墅嘛,真漂亮!小麗,你成土豪啦!”她笑著說:“還記得小時候嗎?每次下雨我都要念叨,‘什么時候能住上不漏雨的房子就心滿意足了!’看看現(xiàn)在住的這房子,是我小時候做夢都不敢想的!”
聽著她的感慨,我不禁想起小時候的事情。那時,小麗一家七口擠在兩間泥草房里,一到下雨天,屋里就擺滿了盆盆罐罐,干嘛呀?接房頂上漏下來的雨水。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的日子,那他們一家人可要遭罪了,桌椅柜子、床鋪灶臺,哪兒都潮乎乎的,吊在房梁上的米面蔬菜生了霉,屋角長出青苔。上學后老師教我們一首詩,是杜甫寫的:“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我馬上就聯(lián)想起小麗家的情景。
因為家境貧困,小麗初中畢業(yè)就進城打工了,干過飯店服務員、送奶工、保潔員、售貨員……后來到建筑工地上當了一名油漆工。也就在工地上,她認識了老公,兩口子一起摸爬滾打十幾年,一步步從農(nóng)民工干到包工頭,再到如今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裝修公司,當起了老板。他們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進程,并憑借著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精神搭上了經(jīng)濟騰飛的“高速列車”,在這方熱土上大展身手,收獲幸福。在這個過程中,小麗家的房子從泥草房變成磚瓦房、青磚房、兩層小樓,她和哥哥姐姐們都在縣城買了房子。在城里住膩了,想念鄉(xiāng)間的綠水青山、新鮮空氣,于是便在老家蓋了這座小“別墅”。
小麗告訴我,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農(nóng)村的面貌可謂日新月異,農(nóng)民的生活也越來越紅火。那些年,村民一撥撥走出去,如今,又一撥撥走回來,帶回資金、技術、經(jīng)驗,有的辦起了加工廠,有的當起了養(yǎng)殖戶,有的承包了果園,“村村通”修好后,交通運輸更加方便,加上網(wǎng)絡的助力,信息交流更加通暢,村里的養(yǎng)殖戶、果農(nóng)都學會了直播帶貨,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漫步在鄉(xiāng)間平坦、干凈的水泥路上,瀏覽掩映在綠樹中的各式各樣的房屋,有中式庭院,有西式洋樓,房前種花,屋后有樹,院中有魚池、花壇、假山點綴,進進出出的人們神態(tài)悠閑、面帶笑容。在建設美麗新農(nóng)村的大好政策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像小麗這樣已經(jīng)在城市扎根的“追夢人”回到了故土。我想,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樹高千尺,落葉歸根”的家國情懷,更是新農(nóng)村美好的發(fā)展前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