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鄉(xiāng)一帶,素有春日炸“小炸”的習俗。
經(jīng)過一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天,春天終于來了,雪化了、風暖了、山青了、草綠了,各種野菜從泥土里鉆出來,各種春芽從樹枝上綻開來,鮮翠、嫩綠,清新著人們的眼睛,也引逗著人們的口水。
猶記兒時,物資匱乏,每到春暖花開,吃了一個冬天雜糧面、蘿卜干,喝了一個冬天的干白菜湯的小孩子,不用大人吩咐,便握起小鏟子、挎上竹籃、約上三五小伙伴,飛奔到草芽青青的田野上,一邊撒歡兒一邊挖野菜。
薺菜、野蔥、春蕨、蒿根、香椿……那時的孩子不但認識很多野菜,而且熟悉每種野菜的滋味、做法。
拎著滿滿一籃子“戰(zhàn)利品”回家,奶奶、媽媽就計劃著炸“小炸”了。
金黃的玉米面,兌上冷卻的白開水,和得稀稀的,加鹽拌勻,揉進洗凈、切碎的柳芽兒或野蔥,和好后用搟面杖搟開,再用刀橫切幾下,豎切幾下,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菱形“面葉子”,攤在鍋臺上晾干。趁這功夫起鍋熱油,油是黃豆油,金黃、噴香,扁扁的面葉子一下鍋就膨脹起來,像吹了氣兒似的。奶奶和媽媽,灶上灶下,一個切一個炸,動作行云流水,配合默契流暢,不多時就炸出一大盆“小炸”。用兩根指頭捏起一片,吹吹熱氣,輕咬一口,嘎嘣脆溜,滿口焦香,細細品味,還混合著一縷縷野菜的鮮香,于是一片接著一片吃下去,根本停不下來。
帶著淡淡甜味的山芋面,配上嫩嫩的豌豆苗,加一點冰糖,和好后用手揪成一個一個指甲蓋兒大小的圓團子,下鍋油炸,炸熟了的小圓團子漂在油上起起伏伏,像一群躍躍欲試的小淘氣包,好玩得很。
散發(fā)著豆香味的綠豆面,配上氣味獨特的香椿芽,和好后切成正方形、半個火柴盒大的一塊塊,炸出來,金黃酥脆,咬上一口,綠豆的清香混合著香椿獨特的濃香充盈舌尖,回味悠長,妙不可言。
炸好后的“小炸”,晾一晾水分,收存在不透氣的鐵皮桶里,緊緊地蓋上盒蓋,放在高處——怕小孩子偷吃。這些“金貴”的小零食要供全家人吃一兩個月呢。嘴巴寡淡到?jīng)]滋味兒時嚼上一塊兒,立刻滿口生津。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小炸”的種類日益豐富,山藥、毛豆、香蕉、蘋果、棗泥、豆沙……五花八門,各具滋味。我喜歡香蕉片,無論擱多久,吃起來都有股濃郁的香蕉味兒。
小時候?qū)W校組織春游,有的家長會在孩子的鋁飯盒里放上一把“小炸”,中午野餐時,這把“小炸”吸引了多少孩子的目光。
時光流逝,今非昔比,物質(zhì)產(chǎn)品極大豐富的今天,家鄉(xiāng)的“小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春陽暖暖,芳草菲菲,兩鬢蒼蒼的老人帶著稚氣未脫的孩子在春光下挖野菜,講一講當年的故事,憶苦思甜,珍惜當下。(趙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