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政(生卒年不詳),字德表,在其高祖裴壽孫時,舉家從河東聞喜遷至壽陽(今安徽壽縣)。裴政少時聰明伶俐,博聞強識,達于時政,曾仕南朝梁、北周,參與編制《周律》。入隋后,更是得到重用,因其精于刑律,隋文帝命其與蘇威等人吸收魏、晉、齊、梁的法典,遵循“以輕為重,化死為生”的原則,編纂成《開皇律》12篇。這部法典在中國法制史上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對后代法律制度影響極大。眾人編纂法典的過程中,遇有疑惑不解或難以裁定的地方,都交給裴政,由他做最后的裁定。
《開皇律》撰成后,裴政位進為散騎常侍,又升任左庶子,在東宮輔佐匡正太子楊勇的舉止,以嚴謹公正、誠實謹慎聞名朝野。有一次,太子命通事舍人趙元愷將武職的輪班制成名冊,結(jié)果,到武職交番時尚未完成,趙元愷的上司右庶子劉榮對趙元愷說:“你只要口述就行,不用做成名冊了!壁w元愷回奏時,太子責問趙元愷名冊在哪里,趙如實告訴太子:“劉榮說口奏就行了!碧釉儐杽s,劉榮卻矢口否認自己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于是太子就讓裴政追查。還沒等裴政向太子復命,就有劉榮的心腹跑到太子那里去進讒言,說裴政想陷害劉榮,追查不實。太子叫裴政前來責問,裴政說:追查事情,有兩個依據(jù),一是體察情由,一是依賴證據(jù),這樣才能理性地判斷是非曲直。對于此事,先看情由,劉榮位高權重,就算真的對趙元愷說過這種話,也不是多大的罪過,無需隱諱。趙元愷是劉榮的下屬,他怎么敢對劉榮無端栽贓,連累上司呢?再看證據(jù),左衛(wèi)率崔茜等人所述與趙元愷所述相同,可見趙元愷所述是實。因此,臣根據(jù)事實和常理推定劉榮確實對趙元愷說過此話。太子楊勇稱贊裴政“平直”,但并沒有真正怪罪劉榮。
裴政生性耿直,忠于職守,得罪了不少同僚,屢遭小人構陷,太子楊勇與裴政日益疏遠了。直到太子楊勇被廢后,隋文帝還遺憾地說:要是裴政和劉行本還在,二人一起匡扶太子,楊勇也不會落到這種地步。
裴政從政善于認真考察實情,根據(jù)證據(jù)來審定曲直。裴政在襄州任總管時,勤政愛民,常常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分給收入微薄的左右屬吏。他一向明察秋毫,民有違法之事,裴政暗中親自調(diào)查,一一收集好他們的犯罪證據(jù),卻并不抓捕審理。遇有累犯,才當眾歷數(shù)各人罪狀,滴水不漏,公正審理,并按情節(jié)輕重治罪,判死罪者五人,流放多人,轄區(qū)內(nèi)百姓為之震撼,將裴政奉若神明。裴政從不濫用刑法,在量刑上堅持從寬從輕,從來沒有冤假錯案發(fā)生。有被判處極刑的囚犯,裴政會準許其家人入監(jiān)陪護,以致死囚感其恩德,死而無憾。從此,襄州令行禁止,社會秩序井然,人民安居樂業(yè),幾乎不再有訴訟案件。(程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