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家寨位于壽縣城南13華里壽六路東側,為過去九龍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辛亥四杰”之一柏文蔚的家鄉(xiāng)。柏文蔚當年出生的祖屋,早已坍塌,夷為平地的故居現(xiàn)已成為長滿莊稼的田地。
柏文蔚,字烈武,號松柏居士,1876年出生于壽縣柏家寨的一位私塾先生家,1947年,病逝于上海。在七十二年的生命歷程中,柏文蔚當過秀才、塾師、小卒、督軍;參加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參加改組國民黨,率兵北伐;領導抗日隊伍,為兩次國共合作作出過特殊貢獻。他歷任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安徽省都督兼民政長、安徽討袁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軍長、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等要職,他歷經過民主革命過程中的重大事變,交集過當時中國許多重要人物,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時代大潮的前列,是那個時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名聞遐邇的軍事將領。
在柏家寨,關于柏文蔚故事,至今仍被傳說。據說,柏文蔚11歲那年,在寨子外玩耍,遇到纏著蛤蟆的大蛇。同行的人,見到如此大蛇,嚇得四散而去。柏文蔚撿起大石頭就去砸蛇,被砸中的大蛇丟下蛤蟆逃竄而去。大人責怪他,不要命了,居然敢去打蛇。他說,蛤蟆是良善之物,有益于農家,蛇是五毒之一,殘害善類,生性毒辣,必須滅殺。壽州有俗語曰:從小看老。柏文蔚一生剛烈果敢,英武不凡,有蔚然超拔之才。
柏文蔚12歲時讀完了《爾雅》、四子書等;13歲能背誦七經;16歲已經在私塾里授課做先生;21歲參加科舉考試,從州試到府試五場皆中,通過院試,考取秀才。那時,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北洋水師的沉沒,清政府的割地賠款震醒了他,他認為八股文章都是雕蟲小技,只有新學才是濟世之學。他創(chuàng)立了閱報書社,從《申報》《湘學報》《盛世危言》等進步書刊中尋找富國強兵之道。他組織大家籌款購置圖書,改良位于安慶(時為安徽省會)北門的藏書樓, 創(chuàng)立“天足會”,宣傳進步思想,與地方守舊派進行斗爭。二十四歲時,毅然放棄了開館授課的教書生活,到安慶報考求是學堂(后改名安徽大學堂)。期間,與陳獨秀、常恒芳、宋少俠等進步青年創(chuàng)建反清的“岳王會”,他們從安慶到皖北,串聯(lián)皖北義士,聯(lián)絡淮上健兒,在柏家寨柏文蔚家中逗留近二十日。他們“會黨兄弟、綠林豪杰,群相附驥”,成為了“安徽革命最先之組織”,“從此淮上同志深相契合,革命思潮遍于鄉(xiāng)里!贝伺e引起了當時安慶知府的忌恨,他封鎖了藏書樓,通緝陳獨秀,“岳王會”的領導人紛紛逃亡日本,柏文蔚離開安慶,去往南京組建起岳王會南京分會,并任分會長。1905年,柏文蔚率領岳王會南京分會全體會員加入同盟會,從此與孫中山并肩戰(zhàn)斗。
查閱《辭!,可見“寨”的釋義之一可引申為軍營,我也曾作感嘆,此地名與柏文蔚人生經歷最相契。柏家寨作為柏文蔚這位反帝反封建、反日本侵略者偉大斗士的出生地,卻被族人以反清犯謀逆家規(guī),恐受誅連九族之累而逐出柏家。據傳,后來柏文蔚三遣長子長跪祠堂,請求歸宗,終未得允許。
2016年,柏文蔚外孫閔大洪先生向壽縣捐獻了一幅書畫作品。作品為1936年柏文蔚居住南京時,邀請老友于右任以及張大千等三位畫家聚會,三位畫家當場畫下蘭、竹、芝,于右任即興題詩的雅作。其時,為柏文蔚誕辰140周年及作品創(chuàng)作80周年。如今,那幅書法作品陳列在柏文蔚家鄉(xiāng)壽縣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黃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