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詩“棲落”在田埂上
——記淮南潘集區(qū)楊雪養(yǎng)殖場廠長楊雪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的不是課本,是賀疃的天空。
我們循聲扎進去,被一片白羽撞了個滿懷,羽毛那頭,站著笑出酒窩的姑娘——楊雪。
白羽翻飛,陽光被撲棱的翅膀切成碎銀,灑在她灰色的工裝肩頭。她抬手擋了擋風,喧鬧的鵝群安靜了許多,如同被按下了靜音鍵。
那一刻我們恍然:課本里,那首流傳千年的唐詩,被她搬到了鄉(xiāng)村振興的現(xiàn)實舞臺。
“我試試!”,三個字轉身,從童話課堂到“鵝”聲嘹亮
命運的轉折,常始于一次不經意的回眸。
2020年3月,疫情籠罩,潘集區(qū)楊祠村的微信群里彈出一行焦急的文字:“這批鵝再沒人接,就真都要完了。”因為飼料和經濟問題,養(yǎng)殖戶老楊的800只小鵝已斷糧三天。
回復他的,是20歲的幼師楊雪——那個平時在群里教大家唱歌、宣傳防疫的小姑娘。
“我試試!”三個字輕卻堅定,為她敲開了一扇截然不同的人生之門。
當她向父親宣布“我不去幼兒園實習了,我要回家養(yǎng)鵝”時,回應她的是長久的沉默。
“你可想好,養(yǎng)鵝又臟又累,你是小姑娘,當幼師多體面……”父親的話重重落下。
楊雪低著頭,卻清晰地看見了話縫里的現(xiàn)實:姐姐已嫁,弟妹尚小,家里那4畝地的麥浪,再高也遮不住父親被生活累彎的腰。
她深吸一口氣,聲音輕得像羽,卻燙得像火:“爸,我決定了!
第二天,她用全部獎學金,接盤了老鄉(xiāng)急于脫手的800只鵝!岸ń疝D過去的時候,手都是抖的,感覺不是在買鵝,是在押注自己的未來!
800只鵝進場那天,朝霞將它們的絨毛染成金粉色,像一片會走動的云錦。她給領頭鵝起了名字:小雪、團子、碎銀子……
280天的養(yǎng)殖周期,飼料配比、溫度控制,每一步都是學問。也就在那一天,楊雪挽起了珍愛的齊腰長發(fā)。凌晨五點起床打鵝草,三個月穿壞兩雙“迷彩小白鞋”;月朗星稀的夜晚,她仍在鵝棚添水加料;為打開銷路,她舉著手機在鵝棚直播。直到一根鵝羽輕盈落于發(fā)間,彈幕刷過“仙女養(yǎng)鵝”,她才第一次感到,自己與這片土地的新故事,正被世界看見。
三個月后,第一批鵝出欄。盡管楊雪小心翼翼地摸索實踐,出欄量仍不足原計劃的10%。她把失敗教訓和經驗寫滿一本筆記,在封皮上鄭重寫道:“它們是我第一批學生,也是第一批老師!
九萬塊的“學費”,在眼淚與泥濘中為鵝筑起“不會生病的家”
創(chuàng)業(yè)路上有初見的感動,更有成長的陣痛。
2021年夏,楊雪創(chuàng)辦的淮南潘集區(qū)楊雪養(yǎng)殖場,將鵝群擴充到2000只,可資金卻幾近枯竭。
轉機來自潘集區(qū)共青團為她推薦的淮南市青年創(chuàng)業(yè)貸款財政貼息政策。
“單筆最高50萬,貼息,最高可享 3年!
這劑強心針,讓她在銀行工作人員“小姑娘養(yǎng)鵝能行嗎”的疑問前,自信地亮出自己設計的LOGO——一只由麥穗與絲帶構成的水墨風白鵝,下方是拼音YANG XUE!斑@不是普通的鵝,”她笑著說,“這是會跳舞的鄉(xiāng)村振興。”
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派出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幫助解決道路、環(huán)保等難題。農技站的老李頭成了楊雪最敬重的老師。他教楊雪給鵝打疫苗時總念叨:“丫頭,這針要像繡花。”她便真的把防疫記錄本畫成了刺繡圖樣,每一針都記錄著成長的足跡。
然而,考驗猝不及防。2022年梅雨季,連續(xù)大雨,新場地的排水系統(tǒng)尚未驗收,上百只種鵝一夜之間倒下。她背著病鵝往農技站跑,半路摔進水溝,鵝死了。她渾身泥水坐在雨里,失聲痛哭。
“那次虧了9萬啊。”那個雨夜,她邊哭邊拌料,淚珠砸進飼料槽。鵝群卻圍攏過來,用喙輕啄她的褲腳,仿佛在無聲地安慰。
第一時間加高棚頂、裝飲水線、引風機、自動化清糞設備……她到養(yǎng)殖大戶的養(yǎng)殖場學習,拍照片、量尺寸、畫草圖,回來連夜盯著施工隊干。
“那時候我就知道一點:鵝不能白死,我得給它們一個‘不會生病的家’!
改造后,鵝群成活率從原來的不到80%,穩(wěn)定在了96%以上。
2024年臘月,她賣出第一萬只鵝,銷售額首次突破7位數(shù)。父親笑得流淚:“我女兒不是瞎折騰,是給土地掙臉面!”
從“鵝棚哭包”到“楊廠長”,留守婦女的“星星工廠”
鵝場穩(wěn)了,楊雪的心開始“不安分”了。2024年春節(jié),她盯上了村里閑置的扶貧車間,她成立“雪羽共富工坊”,招募留守婦女,制作手工收納包。嫂子們把布頭扎成彩球,說這樣清點時像在數(shù)星星。最新設計的草編包上,楊雪讓繡娘綴了幾根真正的鵝絨,陽光一照,便泛起珍珠般的光澤。
今年2月,新廠正式開工。9月,她接到電商平臺的4萬個收納包訂單。嫂子們日均最高收入達180元,最高的一個月拿了5000多元。大家說:“跟著小雪干,既能照顧家又能賺錢!”
站在2025年秋天的打谷場上,楊雪的成績單已然耀眼:淮南本地和山東的養(yǎng)殖基地,年出欄肉鵝2萬余只,產值200余萬元。而她的下一步“向日葵計劃”更令人神往:在鵝場周邊種下300畝油葵,當金黃色的花海追隨著太陽,她的鵝群也將展開羽翼,在鄉(xiāng)村振興的藍圖上,寫下屬于新時代農人的華章。
采訪結束,正午的陽光將鵝棚映照成一個巨大的柔光箱。楊雪穿著工裝褲,在潔白的鵝群中輕盈轉身。她說:“土地不會辜負每一滴汗水,這片土地值得被看見!”
記者手記:
楊雪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里,沒有一蹴而就的“逆襲神話”,只有一次次把眼淚拌進飼料里的倔強生長。她讓“00后”的青春與“新農人”的擔當,在同一片泥土里深深扎根、熱烈相逢。于是,讓“鄉(xiāng)村振興”這個宏大的詞匯,化作了稻田上空那一片片掠過的、充滿希望的白色羽翼,以及嫂子們手中嶄新的工資條。
或許,這就是青春最本真的模樣——不必特定的路徑,只需一顆敢闖肯干的心。心中有光,腳踏實地,腳下奮斗的每一寸土地,便是最好的舞臺。
(記者 張靜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