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查嘉琪)對于顧偉而言,剛剛結束的全程馬拉松不只是42.195公里的距離,更是一次關于意志力、成長與自我認知的心靈之旅。從賽前的焦慮籌備,到賽中的極限博弈,再到沖線后的平靜感悟,這場賽事讓他重塑了對長跑的理解——馬拉松從來不是專業(yè)運動員的專屬,而是普通人與自己對話的人生賽道。賽前:焦慮中的“萬全準備”
比賽前幾周,顧偉被多重不確定感籠罩,他告訴記者:“最擔心的是跑步過程中抽筋、‘撞墻’被迫退賽;也怕新鞋磨腳、配速失控,前快后慢拖垮體力!睘橄饨箲],他做足了準備:堅決棄用新鞋,選擇磨合已久的跑鞋;把全程拆成8個5公里小目標,“每完成一段就在心里給自己鼓個勁”;甚至提前規(guī)劃了應急方案——抽筋就減速步行拉伸,天氣突變就放棄成績保完賽。
賽前一周的細節(jié)籌備更顯他的謹慎——按“漸進減量”原則放緩訓練節(jié)奏,賽前三天著重補充碳水化合物以儲備糖原。
賽中:極限時刻的自我對話
在28至35公里的區(qū)間,顧偉遭遇了最為艱難的“撞墻期”!半p腿仿佛被鉛塊所負,呼吸變得急促而艱難,心中不斷縈繞著‘何苦來此受苦’的疑問!彼蛴浾咄嘎,即便如此,他并未停下前進的腳步,而是將遠大的目標細化為一個個“抵達下一補給站”“達到下一里程標”的小目標,并在心中默念:“長久以來的訓練,定能支撐我堅持到最后。”
在35公里的路程上,一段小插曲點亮了他的“動力明燈”:邂逅了一位因抽筋而受阻的跑友,他伸出援手,協(xié)助對方聯(lián)絡志愿者。在相互加油鼓勁的簡短對話中,他猛然意識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那一刻,他開始將注意力內斂,專注于自我——聆聽自己的呼吸節(jié)奏、調整自己的奔跑速度,在心靈的深處不斷自我對話,最終戰(zhàn)勝了那段艱難的時光。
沖線:平靜背后的認知重塑
沖過終點線的瞬間,顧偉沒有預想中的狂喜,只有一種厚重的平靜:“最暖心的是志愿者立刻上前攙扶,還有陌生跑友過來擁抱祝賀,那種完賽者的共同體感比成績更讓人難忘。”
他坦言,這場馬拉松顛覆了他賽前的期待:“原以為獎勵是亮眼的成績數字,結果發(fā)現(xiàn)是整個過程的完整體驗——訓練的苦、比賽的難,結束的那一刻全成了值得珍藏的回憶!备馔獾氖巧眢w的恢復速度:賽后經過拉伸、補充牛奶和香蕉,他很快就能正常行走,“原來人的恢復能力比想象中強大得多”。
賽后:長跑成為生活的態(tài)度
這場42.195公里的征程讓顧偉對長跑有了全新的定義:“以前覺得馬拉松是專業(yè)選手的專屬,現(xiàn)在明白它是與自己對話的有效方式。跑步不再只是單純的鍛煉,更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學會在漫長路途中保持耐心,在困難面前堅持向前!
用雙腳丈量城市的體驗也讓他對淮南多了份特殊的親切感:“以前坐車經過的道路現(xiàn)在一步步跑過,城市突然‘變小’了,那種用身體感知的空間尺度是坐車永遠體會不到的!
如今,顧偉已經開始規(guī)劃下一場比賽:“下次不執(zhí)著于追求成績,就好好享受奔跑的過程!
42.195公里的距離里藏著起步的興奮、中途的掙扎、堅持后的喜悅——正如他所說:“只要有熱愛和堅持,就沒有完不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