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母親愛吃魚。
之所以有這種概念,源于左鄰右舍對母親的夸贊:她不僅是個抓魚的高手,也是個做魚的高手。
三十年前的淮北平原,農(nóng)村家庭經(jīng)濟條件都不寬裕,幾乎每戶人家都在田邊地頭種些蔬菜,于是整個春天夏天,百姓的餐桌上都是豐盛的。等到秋去冬來,青黃不接的時候,對于像我家這樣姐弟多的家庭,餐桌上可供選擇的菜肴已經(jīng)不多了。許多人家就開始自制漁網(wǎng)到河塘里抓魚。因為溝河里的野生魚不僅味美,也不會額外增加家里的開支。
其實“漁網(wǎng)”的制作非常簡單:找三塊三角形的孔較大的紗網(wǎng)布,縫成一個網(wǎng)兜,再找兩根一短一長的竹竿,短的竹竿綁住網(wǎng)兜的一邊,長的竹竿頭垂直固定于短竿的中點,將網(wǎng)兜的第三個結(jié)牢牢系在長竹竿上,漁網(wǎng)(農(nóng)村俗稱“推網(wǎng)”)就制作成功了。
起初,我以為母親抓魚很輕松,每天收工到家母親能帶回來一碗兩碗或魚或蝦的收獲,我們姐弟幾個便會圍著母親的漁簍又跳又叫:“又有魚吃嘍,又有魚吃嘍!”直到有一天,年幼的我纏著母親帶我去看她抓魚,才知道抓魚很辛苦。
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我?guī)湍赣H背著漁簍,她扛著長長的“推網(wǎng)”出發(fā)了。沒想到野外的風(fēng)那么凜烈,吹到臉上手上像刀割一樣,它像蠻不講理的強盜,掀扯我的棉襖,鉆進我的褲腳,帶走身上僅有的溫度。母親好像一點也不懼怕寒風(fēng)似的,兩腳站穩(wěn),擺開架式,右手按住推網(wǎng)的長竿,讓漁網(wǎng)在水里著底,左手用力將推網(wǎng)向水里推去,又快速拉回,漁網(wǎng)上岸便看見幾條小魚和幾只蝦米在網(wǎng)兜里翻來跳去。我趕忙用快要凍僵的手把它們撿到漁簍里。母親興奮地重復(fù)著抓魚的動作,即使接連幾次都空空如也,她也沒有氣餒,換個河口繼續(xù)抓魚。風(fēng)力越來越大,漁網(wǎng)似乎也越來越沉,母親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點疲憊。我站在她身后,看見冰冷的河水通過竹竿浸泡著她粗糙的雙手,又如同冷風(fēng)在那手背上割出一道道裂口,我的心突然開始顫抖,鄰居口中“抓魚高手”的影像,模糊晃動在我眼里。我斷定母親一定不是什么抓魚高手,收獲的比別人多只是因為她比別人更努力,付出更多。她的心里一定裝著一份對溫飽的渴望,一份對家的責(zé)任,她是想要我們姐弟幾個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里不至于挨餓。
要說做魚,還真是母親的強項。母親把抓回來的魚蝦揀在兩只碗里,快速洗干凈,就開始做魚了。母親先在熱鍋里倒少許菜籽油,幾秒鐘后將切好的姜片、蔥花、干辣椒丟進去,炸出香味后,將洗好的小魚一股腦倒進油里,用鍋鏟兒將魚翻兩三遍身,加幾碗溫水,等鍋里沸騰的時候,她又熟練地把搟好的面皮兒一半貼在鍋上一半浸在湯里排整齊,蓋上鍋悶五分鐘,鮮香撲鼻的面皮魚湯便一碗一碗地擺在我們姐弟幾個面前。母親總是滿眼慈愛地看著我們先吃,等我們吃不下了,她才將剩下的湯盛在碗里,一邊吃一邊跟我們講“穿條魚”的味道好在哪里,小鯽魚的味道又好在哪里,儼然就是一個吃魚的專家。至于蝦米,母親會變著花樣做成幾道美味:一部分做成一盤青椒炒蝦;一部分曬干切碎,拌在粗糧面糊糊里,過油炸出,就成了香蝦圓子,干吃時香脆可口,燴成圓子湯更讓人回味無窮。許多年過去了,我還是最喜歡吃母親做的魚,總覺得那是世上無與倫比的美味。
長大后,除了最小的弟弟當(dāng)兵入伍,我們姐弟幾個都陸陸續(xù)續(xù)離開家有了工作。母親開始被孤獨圍繞,而四年前父親的突然辭世,讓母親一下子蒼老了許多,她已經(jīng)沒有心情和力氣再為我們抓魚做魚了。于是每次回鄉(xiāng)探望她,我都不忘給愛吃魚的她帶上幾條,我一直記得母親愛吃魚,直到前不久發(fā)生變故。
去年秋天,小弟結(jié)婚了。舉行婚禮那天,母親仿佛完成了一項重大使命,連續(xù)勞累多日卻依然精神抖擻,忙前忙后。此時的她,似乎已經(jīng)走出父親離開我們給她留下的陰影,無論是面對滿座的賓客還是剛過門的媳婦,總是笑容滿面。
送走前來道喜的親朋好友,天也快黑了。大姐在小妹的幫助下準(zhǔn)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心情高興的母親竟然要我給她斟上了些許白酒?粗L大成人的我們,母親打開話匣子給我們講起了辛酸又幸福的過往。我心中由衷地感動:能有我們的今天,真得感謝敬愛的母親。我忙夾了一大塊魚放在母親碗里:“媽,您多吃些魚!蹦赣H看看碗里的魚,眼中閃過一抹恍惚,她心里一定涌起了波瀾,或因為小時候帶給我們的艱辛,抑或是因為如今生活的幸福。母親夾起魚微笑地看著小弟和弟媳:“今天吃魚好,代表著大吉大利、年年有余,這是大家對你倆未來生活的祝福,一定要吃!”說完母親帶頭吃起魚來。小妹卻放下碗筷,焦急地想要阻止,已經(jīng)晚了:一根大大的魚刺卡在了母親的喉嚨。我們姐弟幾個一下子慌了手腳,嘗試喝醋、饃噎等方法無效后,做過醫(yī)生的大姐打來鑷子,借助手電筒費力地將魚刺取了出來;氐讲妥,在省城義齒公司上班的小妹才道出了實情:兩年前母親的牙齒就已經(jīng)壞光了,是小妹給母親換上了假牙套,并在母親的要求下保守著這個秘密。
牙套感覺不到魚刺,所以戴牙套是不能吃魚的。母親卻向我們守著這個秘密,到底是要守著生活給她的由苦到甜的感受,還是要守著兒女們買幾條魚的偶爾探望,我不得而知。作為家中長子,我卻忽略了母親身上歲月的變遷,固執(zhí)地將母親的幸福還定格在那個年代。是我的固執(zhí)導(dǎo)致母親的喉嚨被刺傷,也刺破了我冠冕堂皇的孝心下的無知。
我揣著懊悔,走進家鄉(xiāng)的夜色里,企圖讓這厚重的黑暗掩蓋住自己忙于工作、忙于生活而無暇關(guān)心母親的借口。在這只有星光沒有月色的夜里,還有多少經(jīng)歷生活磨練后仍想盡孝卻不懂如何盡孝的心。這心如掛在遠空的星星閃爍迷離。面前的荷塘懷抱著一池寧靜。如曠遠的鄉(xiāng)野,又像母親的情懷,遠離城市的繁華,卻包容著天上倒映下來閃爍迷離的星辰。
整理好心情,我終究又告別母親,回到看似忙碌,卻寫滿牽掛的小城。但我喜歡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站在城外的小河邊,把自己隱在黑暗里,凝望家鄉(xiāng)的夜空。品味憂傷和思念孤獨的同時,我總能感受到一襲溫潤如花、馨香如酒的愛,就躲在城市燈火的背后。
忽然,我發(fā)現(xiàn)遠處有一盞燈光,雖然微弱卻沖破眼前厚重的黑暗,迎面撞擊著我的心靈,像家鄉(xiāng)那晚的那個生活細節(jié),讓我品嘗艱辛、經(jīng)歷傷痛后,瞬間得到明悟,一種對于母愛、對于未來、對于生活的明悟。
以后,再也不帶著魚回家看母親了。
作者簡介
童良開,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多年!栋不涨嗄陥蟆穬(yōu)秀通訊員。在省市報刊、《紅袖添香》等媒體上發(fā)表散文、詩歌和小說30多篇。
(鳳臺·童良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