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學淵源的理工科男生涂郡,在2016年全國大學生中華詩詞邀請賽上,他的創(chuàng)作從全國600余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11月1日,一份獲獎證書翩然而至,寄到了安徽理工大學大四學生涂郡的手中,2016年“聶紺弩杯”全國大學生中華詩詞邀請賽決賽三等獎的好成績讓涂郡感到了欣喜與自豪。不久前在華中師范大學隆重舉行的全國大學生中華詩詞邀請賽中,涂郡的作品《絕句五首》從全國600余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和包括來自香港大學、澳門大學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等名校在內的12件原創(chuàng)古體詩詞作品共同闖入全國決賽,并榮獲三等獎,他也成為唯一一名理工科專業(yè)的獲獎選手。
萌芽:家學淵源,滿室書香
11月2日上午,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安徽理工大學,采訪到了涂郡。瘦削的身材,黑邊的眼鏡,簡潔的穿著,穩(wěn)重的表達,涂郡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像是一名稚嫩的大學生,更像是一位嚴謹?shù)膶W者。
采訪中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了解到,涂郡故鄉(xiāng)安慶,家學淵源,曾祖父、高祖父和太祖父都是清朝舉人,高祖父涂宗瀛歷任江寧知府,湖南布政使,廣西、河南、湖南三省巡撫以及湖廣總督;太祖父更是留下了“唐虞事業(yè)詩書禮,孔孟文章孝悌慈”的家訓,這使得涂郡在很小的時候便深深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拔覀兗壹绎L十分嚴格,父親和祖父一直告誡我,無論以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一定要多讀書。”四、五歲時,涂郡便與書籍為伴,飽讀詩書的二爺爺還會經常給涂郡講一些經典的傳統(tǒng)文化故事,涂郡的“國學夢”,就在這種充滿著書香氣息的環(huán)境中漸漸萌芽。
中學的涂郡愛上了寫作,對古典的詩詞歌賦甚感興趣。尤其是在接觸到賦體之后,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喜歡琢磨名家名文的涂郡鼓足勇氣將自己寫的一篇《安慶長江大橋賦》寄給了中國辭賦家協(xié)會副主席、陶然詩社社長韓邦亭先生,沒想到竟然收到了韓邦亭先生的親筆回信,韓先生在信中贊賞了涂郡的國學功底,并對他文中的一些詞句提出了好的建議,韓先生的鼓勵成了涂郡莫大的動力,使他對自己的“國學夢”更加執(zhí)著。
堅持:千磨萬擊,咬定青山
2013年,涂郡被安徽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制藥工程專業(yè)錄取,一個如此熱愛國學的人竟然會選擇理工科,讓很多人大跌眼鏡,成績優(yōu)異的涂郡笑著說:“雖然我喜歡寫作,酷愛國學,但是我不偏科,所以選擇學習理工科是嘗試,也是挑戰(zhàn)!
大學讓涂郡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大一時,他利用周末時間在學院內率先發(fā)起“國學講壇”,舉辦系列歷史文化講座,只用了短短一個學期的時間,就先后主講了秦漢風云、唐宋八大家、民國大師等專題內容。2014年,在志同道合的同學們的協(xié)助下,涂郡在學校成立了歷史文化協(xié)會,擔任首任會長,隨后,他舉辦了全校歷史知識競賽,參賽者來自各個年級和專業(yè),達到數(shù)百人。緊接著,涂郡還聯(lián)合其它學院和社團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動,如淮南文化古跡考察、歷史劇展演、淮南地域文化主題游園會等。漸漸的,涂郡成為同學們心中名副其實的“國學達人”。許多同學都愿意主動找他分享國學心得,探討歷史知識,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氛圍濃厚的“國學文化圈”。
對國學的熱愛和堅持讓涂郡的生活變得很充實,他每天都會進行古典詩詞和散文創(chuàng)作,每當有靈感時,他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及時進行記錄,反復推敲和琢磨,“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很難,但是有種精神在一直支撐著我!蓖靠ふf,他勤工儉學掙來的錢都買了名人傳記,“最喜歡的一本就是《王安石傳》,在當時那種環(huán)境下王安石都可以堅持改革,我為什么不能夠堅持自己的國學觀呢?”淵源的家學,濃厚的興趣以及閱讀中的收獲都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三年大學時間里,他創(chuàng)作了近400首古詩詞。
綻放:經寒徹骨,得撲鼻香
今年6月,2016年“聶紺弩杯”全國大學生中華詩詞邀請賽即將舉行,得知這個消息,涂郡便精心撰寫了《絕句五首》,將其投寄參賽,8月時,涂郡接到了節(jié)目組通知,層層評選之后,全國有12件原創(chuàng)古體詩詞作品進入決賽,他的《絕句五首》也在其中。前不久,中華詩詞邀請賽決賽在華中師范大學隆重舉行,在經過了現(xiàn)場朗誦和意境分析之后,涂郡的作品獲得了三等獎,并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按扒耙粔粜褋磉t,日上雕欄人不知。簾外芭蕉花影亂,憑添幾許晚秋思!仿溲﹥筛,小徑香園骨色銜。又是一年花正好,不知徹夜憶誰眠!弊掷镄虚g都顯示出了涂郡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細膩的情感表達。
涂郡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前幾日,央視著名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向他拋來了橄欖枝,節(jié)目組邀請涂郡12月份前往北京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節(jié)目錄制,目前他正在準備中。說起自己的理想和期望,涂郡說了一句他自己在文章中寫下的話:“人之上升的精神,歷史是永遠的動力,而青少年之于歷史,則承載著國家的使命!
圖:涂郡正在閱讀
(記者 付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