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防大汛、搶大險、抗大災”思想,強化責任落實、加大資金投入、全力推進排水防澇工程建設,不斷提升城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消除城市內(nèi)澇,我市不斷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根據(jù)《淮南市排水防澇綜合規(guī)劃》,城市建設部門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實施重點任務,堅持問題導向,努力補齊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短板,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逐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澇設施,保障城市運行安全。
城市排澇屬于城市基礎設施。為了增加城市排澇功能,我市多渠道籌集資金,多批次持續(xù)整改,城市排澇條件不斷完善。結合世行貸款采煤塌陷區(qū)綜合治理和亞行貸款城市水系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加快建設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四大工程”。陸續(xù)建成龍湖泵站、大澗溝泵站、十澗湖泵站;完成洞化截洪溝、龍王撇洪溝、老龍王溝、八公山澗溝等排水泄洪通道,確保汛期排水通暢;推進采煤沉陷區(qū)治理,實施區(qū)域水系整治及環(huán)境修復工程,建成仙女湖、舜耕山濕地等湖區(qū),完善區(qū)域雨水調(diào)蓄功能;完成安成鋪周邊路網(wǎng)、淮鳳路、臥龍山路等城市道路改造,隨路建設雨水管網(wǎng),完善雨水收集系統(tǒng);推進龍湖、十澗湖、大澗溝、曹嶺湖等湖泊入湖口綜合治理。
近年來,全市完成新建管渠160公里,新增排水規(guī)模87.8立方米/秒;新建雨洪行泄通道48公里,實施雨水滲透和利用工程6.5平方公里。
由于歷史欠賬,我市學院北路、朝陽路等地段遇到強降雨往往是一片澤國。我市以易澇點整治為工作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重點問題。市建設部門結合城市水系綜合治理,統(tǒng)籌匯水區(qū)域應急排水需求,積極采取增設收水井篦、鋪設排水管、改建雨水井、清除障礙物等工程措施,完成淮河大道隧道北口兩側排水管道改造80米、增設雨水井4座;緯一路東段排水管道改造30米、增設雨水井2座;淮南東站站前路、居慶路、淮舜北路、學院北路等道路排水狀況都得到明顯改觀。同時,針對強降雨期間城市排水防澇工作暴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對城區(qū)排洪溝進行重點排查,改造疏浚洞化截洪溝水系金地環(huán)球港西側至蘇果超市150米箱涵,徹底解決了該區(qū)域積水狀況;組織了南緯四路周集壩公園段積水點整治,增設排水管、改造收水口;對龍王溝水系鐵路橋下至上湖段300米箱涵進行了清淤、疏通,擴大了汛期排水泄洪斷面;改造泉山立交橋下排水井篦子30座,增大收水功能。同時,在田大南路下穿橋、夏郢孜立交橋、淮舜南路下穿橋等地勢低洼處設置水位標尺,施劃積水警戒線,確保車輛行人通行安全。
通過不懈努力,我市雨水管網(wǎng)系統(tǒng)逐步健全。特別是通過道路改擴建,同步實施雨水管網(wǎng)工程,不斷增強了城區(qū)雨水收集系統(tǒng)功能,同時,加強道路干管與支管的連接,原有的老舊小區(qū)、城中村區(qū)域排水通暢,解決了原先降雨易澇的問題;在城市道路和廣場項目上,全面采用透水性鋪裝;在公園和綠地項目上,增設水體滯留和凈化措施,加強雨水調(diào)蓄功能;在建筑與小區(qū)項目上,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和節(jié)水型設計,設置雨水收集利用裝置,加強徑流控制,提升雨水資源化利用效率。(記者 張鵬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