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陳的車軸銅套構件。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陳的蓋弓銅帽。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陳的繩紋銅馬銜。
兩千多年前的壽春大地上,冬日陽光透過稀疏的云層,斑駁地灑在碎石鋪就的街道上,遠處一輛裝飾豪華的馬車由遠及近,緩緩駛過人群。這輛馬車由健壯的駿馬牽引,它們步伐穩(wěn)健,毛色油亮,鼻孔中不時噴出溫熱的氣息,在空中凝成一陣陣的煙霧,引得路人爭相回望。
上述這一幕可能真的在淮楚大地上發(fā)生過。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就展陳著多件出自當地楚墓的車馬配件。這些配件有蓋弓銅帽、繩紋銅馬銜、車軸銅套構件等,均屬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文物。
據專家介紹,蓋弓銅帽為古代車蓋上的零件,因裝在蓋弓末端,多為銅質,頂部常為圓形?脊虐l(fā)現的實物大部分在春秋晚期,形制多樣,制作技術成熟。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展陳的蓋弓銅帽做工就極為精細,其筒形、掛鉤、打孔等工藝都非?季浚置烙^。
繩紋銅馬銜、車軸銅套構件做工同樣精細,其上面的結節(jié)和紋路即便過去兩千多年依然清晰可辨。其工藝之高超,審美之獨特,即便放在現代,也不落窠臼。據悉,銅馬銜,俗稱“馬嚼子”,是指連著韁繩套在馬嘴巴上的金屬部分,借以控制馬匹的活動,其一般由兩根兩端各帶一環(huán)的銅條相互套接組成。車軸銅套構件則是馬車車軸上的帶有一定裝飾作用的功能構件。
楚國位于我國南方,其馬車文化的興起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頻繁和貴族生活方式的變遷密切相關。在那個時代,車馬的規(guī)模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更是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吨芏Y》記載,“天子駕六”,即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乘坐由六匹馬駕的車,這一規(guī)定在楚國也得到了體現,但楚國在馬車的使用和制作上,更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楚國馬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中早期,這一時期的楚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為馬車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隨著楚國疆域的不斷擴張,其馬車制作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和提高。從出土的楚國馬車遺址來看,楚國的馬車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豐富,從戰(zhàn)車、輜重車到禮儀車、交通車,應有盡有,展示了楚國馬車文化的繁榮。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展陳的馬車配件就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楚國馬車文化的這一特點。
楚國的戰(zhàn)車通常由多匹馬拉動,車上有駕馭人員和戰(zhàn)士,配備有矛、戈等武器,用于戰(zhàn)場上的沖鋒和作戰(zhàn)。這些戰(zhàn)車制作精良、車身堅固、車輪寬大,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的地形和戰(zhàn)斗環(huán)境。在出土的楚國馬車遺址中,如熊家冢古墓群的車馬坑,就發(fā)現了大量制作精美的戰(zhàn)車,這些戰(zhàn)車不僅展示了楚國高超的馬車制作技術,還反映了楚國在軍事上的強大實力。
輜重車主要用于運輸糧食、軍械等物資,是軍隊后勤保障的重要工具。楚國的輜重車制作堅固,載重能力強,能夠確保物資在長途跋涉中被安全運輸。這些車輛通常由四匹馬拉動,車身寬大,車輪厚實,以適應各種復雜路況和天氣條件。
禮儀車是楚國貴族在重要場合和儀式中使用的馬車,這些車輛制作精美、裝飾華麗,體現了楚國貴族的尊貴身份和審美趣味。它們通常配備有華蓋和精美的青銅飾件,車廂內部也裝飾有精美的圖案和紋飾。而這一時期,交通用車一般也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使用得起,這些馬車同樣較為華美。依照文物出土考證,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展陳的車馬配件,基本來自貴族墓地,有關車輛用途有待更多文物進行佐證。
(記者 蘇國義 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