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市上下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黨員干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做到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之“事”是事業(yè)之事、職責之事、為民之事。不出事之“事”,是以權謀私之事,黨紀國法所不容之事,損害人民群眾利益之事。做到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是黨的厚望,人民群眾的期盼,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之必然,是克服“四風”“三癥”和落實“三嚴三實”之必然,黨員干部健康成長之必然。
想干事,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激情。有了這種狀態(tài),干事創(chuàng)業(yè)才有基礎,有了這種激情,干事創(chuàng)業(yè)才有動力。凡事,想干了,就會有希望;不想干,則肯定干不成!跋搿笔怯鳎氊熓谷,事業(yè)心責任感的表現(xiàn)。黨員干部獲得了權力,也就獲得了責任,獲得了干事的義務,不想干事的干部,不是稱職的干部,也不是負責任的干部。想不想干事,可以看出一名黨員干部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狀態(tài),不想干事的官就是“懶官”,也不是境界高的“官”。心態(tài)決定狀態(tài),有些人對干事缺乏激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在狀態(tài)。有的得過且過不想干事,有的心態(tài)失衡不愿干事,有的怕承擔風險規(guī)避干事,有的挑肥揀瘦,因“利”而擇。想干事,就必須有好的精神狀態(tài),有“負重爬坡”的勁頭,有對黨、對人民事業(yè)高度負責的精神。
會干事,是一種能力,一種膽識。想不想干事是態(tài)度問題,會不會干事則是水平問題、能力問題、膽識問題。如何衡量會不會干事,就是看有沒有做到動機與效果的統(tǒng)一。有些黨員干部不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但卻不會干事,那就成了一名“庸官”。干事前,必須開展調研,搞好謀劃,弄清政策、目標、措施、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干事中,必須把握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發(fā)展的走勢,抓好組織協(xié)調,掌控牽動全局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善于發(fā)現(xiàn)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拿出思路、對策;干事后,必須有評估反饋,聽聽群眾反映,看看辦事實效,總結經(jīng)驗教訓,修正思路偏差。會不會干事,不僅取決于能力水平,還與膽識密切關聯(lián)。膽識決定氣魄,有些事干不好,不是能力水平問題,而是膽識問題,優(yōu)柔寡斷,裹足不前,貽誤良機。能力、水平、膽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歷練、不斷總結而得以不斷提高的。
干成事,是一種追求,一種效益。干成事,是想干事與會干事的綜合反映,是能力、水平、膽識的綜合體現(xiàn)。想干事必須把干成事作為追求目標,想干事坐而論道不行,不講成效更不行。我們所強調的干成事,是符合科學發(fā)展之事,是順應潮流之事,是推動事業(yè)之事,是人民群眾滿意之事。這就要求,不能搞形式主義、政績工程、面子工程,要讓所干之事,經(jīng)得起現(xiàn)實的檢驗、歷史的檢驗和民眾的評判。
不出事,是一條底線,一種堅守!安怀鍪隆迸c“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有些黨員干部的問題不是在干事本身,而是因出事而失去作為的舞臺和想事、干事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出事是想干事、干成事的資本,是黨員干部的底線,必須堅守。分析出事黨員干部的原因,大都是道德修養(yǎng)的缺失,對法紀底線的挑戰(zhàn)。提高道德修養(yǎng)有利于夯實底線,對法規(guī)制度的敬畏有利于固守底線。底線是實實在在的,是黨紀政紀、法律法規(guī)固定下來的,是完全可以避免、防范的,是完全應該堅守的。做到不出事,一方面要加強修養(yǎng),提升素質,增強抗力,以思想防線維護法紀底線;另一方面,要強化法規(guī)意識,學習法規(guī)、運用法規(guī)、堅守法規(guī),自覺在法規(guī)約束下行事,把不出事作為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保障,在不出事的前提下,實實在在的想事、干事、成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作貢獻。
(桂德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