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安徽日報
張立光,安徽大學92歲退休教授,2015年,被中宣部授予“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稱號。
堅持用義務宣講的方式回顧歷史、傳播真理、教育后代,92歲的安徽大學老教授張立光,在這條路上整整走過15年。
只要天晴,身體狀況不錯,張立光就會穿戴得整整齊齊,挎上隨身小包,攀登合肥市近郊唯一的山——大蜀山。他拄著拐杖,一步一步登上280多米的山頂,要花費近一小時,到頂必然滿頭大汗。這個老習慣在2001年前是為了鍛煉身體,但2001年的一個周末后,張老登山的目的變成了義務宣講抗日史實。
那天,已從安徽大學退休了12年多的張立光上大蜀山晨練。在山頂,恰逢一群青年學生,圍著一座立體“小塔”,熱烈討論上面刻的“昭和”是啥意思。聲音鉆進耳朵,經(jīng)歷過日寇侵略的張立光心里頓如被刺了一針,他湊過去一看就明白了:這座“小塔”是侵華時期日軍修建的,“昭和”是侵華時期日本天皇的年號。原來,這座塔全名是“大蜀山陣地構(gòu)筑紀念塔”,建于1940年,這一年日軍侵占合肥,在大蜀山修完作戰(zhàn)工事,建了這座塔。后來這座塔被作為那段歷史的教育物證保留至今。張立光當即上前,給這些青年人講述了這塊物證的由來,以及抗日烽火中自己親歷的往事?粗鴮W生們好奇又火熱的目光,張立光做出了一個決定:有生之年把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告訴更多的年輕人,提醒后人勿忘國恥。自此以后,他常常利用周末時間來大蜀山頂,義務為登山的人講述抗戰(zhàn)歷史。
為了徹底弄清楚“大蜀山陣地構(gòu)筑紀念塔”這段歷史,2002年,當年已經(jīng)79歲的張立光帶著一個水杯、一個筆記本赴大蜀山周邊村莊,開始“大蜀山戰(zhàn)役”的實地調(diào)查活動,尋訪當時戰(zhàn)爭的見證人。因為高齡走路慢,張立光每次尋訪只能跑一兩個村子。運氣好的時候,能問到兩三個知道一點當年歷史的人;運氣不好的時候,只能空手而歸。漸漸地,很多關于這場戰(zhàn)役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都被張立光搜集到手,這些都成了他宣講時生動的事例。經(jīng)年累月、堅持不懈地宣講,讓很多經(jīng)常到大蜀山游玩的人都跟張立光結(jié)下了忘年交,一些小孩子也喜歡圍著老人聽故事。
張立光說,他的抗日情結(jié)來源于親身經(jīng)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日軍轟炸徐州,正在徐州上初中的張立光深深體味到要當“亡國奴”的痛苦!澳菚r每次逢集,老師便會帶著我們?nèi)ゼ闲v抗日!睆埩⒐飧嬖V記者,那是他宣講抗日的起源!巴麄儯煜蚯,我向大家談一談,日本鬼子侵略中原,先占臺灣島,再入東三省,‘七七事變’后,要占全中國……”唱念起當年的宣講詞,老人聲音仍然洪亮有力。1950年,在武漢大學即將畢業(yè)的張立光成為學校第一批參加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的學生。
10多年來,張立光先后3次赴南京參觀“大屠殺紀念館”,購買大量抗日書籍、磁帶、光盤和畫冊,他還憑借當年做過海軍教員的基礎繪制戰(zhàn)事圖。資料收集越來越豐富,老人宣講的題目也越來越多,現(xiàn)有《大蜀山殲滅戰(zhàn)》《日寇蠶食中國》《我的抗日情結(jié)》等17個愛國主義宣講題目。在學生的幫助下,他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和宣講內(nèi)容口述完成了一本28頁的宣傳小冊子。每次宣講,他都將小冊子復印很多份散發(fā)給人們?箲(zhàn)宣講地點也從大蜀山頂擴大到合肥市的高校、中學和小學。不管面對的是濟濟一堂的學生,還是一個對此表現(xiàn)出興趣的路人,張立光都講得一樣認真。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學生趙方慶告訴記者:“在大蜀山和學校里我都聽過張老的抗戰(zhàn)故事,他用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jīng)驗打動了我們年輕人的心。讓我們深深感到應當勿忘國恥、銘記歷史。 ”
義務宣講抗戰(zhàn)史15年期間,張立光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心臟搭橋手術(shù)。盡管這樣,手術(shù)之后,他還堅持坐著輪椅去宣講。照顧張立光多年的羅阿姨一語道破老人堅守的動力:“要不是對咱們國家愛得這么深,他老人家怎么會堅持到現(xiàn)在喲! ”
【人物感言】
“黨培養(yǎng)我,我就要為黨效一份力。能跟更多的人宣講愛國主義,為祖國富強出把力,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