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之畔的淮南大地上,八公山不僅因“草木皆兵”的典故聲名遠播,更因與《淮南子》的深厚淵源,成為浸潤楚漢文化的鮮活載體。這座積淀了無數(shù)歷史底蘊的山脈,既是劉安煉丹著書的故地,也是諸多成語故事的誕生與流傳之所,山上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草木,都鐫刻著楚風漢韻的歷史記憶。
山藏典籍:八公山與《淮南子》的千年結緣
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常攜門客在八公山講學論道,這座清幽山脈成為《淮南子》誕生的“思想殿堂”。據(jù)史料記載,劉安曾在八公山修建“思仙臺”,召集蘇非、李尚等“八公”探討天地宇宙、人間治亂,最終將這些思想精華編撰成《淮南子》。
八公山的自然環(huán)境,深刻影響了《淮南子》的文風和思想。山中四季分明的景致、淮河奔騰的氣勢,賦予典籍“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視野。書中對自然規(guī)律的敬畏、對辯證思維的闡釋,恰如八公山的山勢——既有奇峰峻嶺的剛毅,又有溪水潺潺的靈動,體現(xiàn)著楚文化浪漫與漢文化務實的交融。如今,八公山景區(qū)內的“劉安著書處淮南子文化園”,仍吸引著游人駐足,追尋兩千年前的思想光芒。
石載成語:從八公山走出的文化符號
許多源自《淮南子》的成語,都與八公山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傳說息息相關,成為山脈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植根于八公山的傳說。相傳劉安在八公山煉丹成功,服下丹藥后得道成仙,家中雞犬啄食剩余丹藥也一同升天。這一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雖帶有神話色彩,卻生動反映了《淮南子》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讓八公山成為道教文化中的“仙山”象征。如今,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一人得勢,相關者隨之受益,其背后的文化記憶,仍在八公山的民間故事中代代相傳。
“草木皆兵”則與八公山的歷史風云緊密相連。東晉淝水之戰(zhàn)中,前秦苻堅登八公山觀望晉軍,見山上草木晃動,誤以為皆是敵軍,留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這一成語雖出自后世記載,卻因發(fā)生在八公山,與當?shù)氐某䴘h軍事文化形成呼應——《淮南子·兵略訓》中對戰(zhàn)爭智慧的論述,在此后的歷史中得到了生動演繹。
“塞翁失馬”的辯證智慧,在八公山的百姓生活中更顯鮮活。百姓們世代與自然打交道,深知“禍福相倚依”的道理——一場暴雨可能沖毀莊稼,卻也能滋潤山林;一次干旱或許影響收成,卻可能減少病蟲害。這種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與《淮南子》中的思想一脈相承,讓“塞翁失馬”不僅是書本上的成語,更是山民們的生活哲學。
山水傳韻:讓成語故事融入八公山肌理
如今的八公山,正以多元方式讓古老成語“活”起來。景區(qū)內的“成語步道廣場”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草木皆兵”等成語故事被刻在石板上,游人漫步時便能感受文化熏陶;當?shù)胤沁z傳承人用“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藝”演繹成語——將“磨杵成針”的堅持融入豆腐制作的耐心,讓美食成為文化的載體;山腳下的鄉(xiāng)村,村民們編排的“成語情景劇”,把“塞翁失馬”等故事搬上舞臺,既豐富了生活,也傳承了智慧。
八公山的一石一木,都是楚漢文化的見證者。從劉安著書的傳說到成語故事的流傳,從淝水之戰(zhàn)的硝煙到如今的文旅融合,這座山始終承載著文化傳承的使命。當游人登上八公山,俯瞰淮河如帶、古城如棋時,不僅能領略自然之美,更能讀懂那些成語背后的智慧。
圖片一、二為資料圖片。
圖片三、四為成語故事石雕。
(記者 查嘉琪 攝影報道)